站在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,今年的全國“兩會”意義非凡。在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剛剛經歷了疫情大考的中國經濟,將如何平衡風險、穩中求進?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,擴大內需是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。
據中國商務部2月17日晚發布的數據,在剛剛過去的農歷新年,中國消費實現“開門紅”,全中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,比去年同期增長28.7%。此外,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11-2019年,我國的消費率平均為53.4%,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,但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.3%,高于資本形成總額11.2個百分點,為近年來的最高水平,消費仍然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。
這令人有理由期待,龐大的內需市場將在新一年繼續為中國經濟注入澎湃動力。
事實上,擴大內需已成為去年多個重要會議上的“高頻詞”。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今年要抓好八大重點任務,其中一個就是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。地方兩會上,絕大多數省份亦把擴大內需、加快釋放消費潛力列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。
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,要發揮內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,消費需求仍然是重點。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都將帶來更廣闊的消費前景。
去年底,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曾公開表示,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,且具有很大增長潛力。從最終消費占比看,中國為55.4%,而發達國家超過70%,未來十五年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將達到8億,消費升級動能強勁。
錢克明同時指出,目前中國城鎮化率仍較低,未來進一步城鎮化將帶來更多消費,中國的消費前景十分巨大。
關于城鎮化對消費的拉動作用,國務院參事室參事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、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徐憲平表示,“居民消費率偏低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,新型城鎮化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基點,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。”他指出,目前進城的農民工有1.35億人,在同一城鎮居住10年以上的農民工有5200萬。他建議,以“存量帶增量”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。
徐憲平表示,我國城鎮化仍處于加速發展階段,目前農民工年收入已超過城鎮居民,是農村居民年收入的約3倍,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潛在對象。因此,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,富裕農民才能擴大內需。
擴大內需還需長效機制,影響消費、儲蓄、投資等的制度性因素受到關注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在接受《人民政協報》采訪時表示,中長期看,構建新發展格局、促進國內大循環必須進一步發揮內需的基礎性作用,這就要求把消費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予以統籌謀劃,需要進一步加快改革,特別是用結構性改革來推進。
屠光紹提醒,要注意收入結構的問題。“比如目前從居民收入看,財產性收入(比如股市房市)在不同群體之間呈擴大的趨勢,一部分有投資能力的人收入增長快,對另一些投資能力低的人來說增長較為緩慢或沒有增長,而消費傾向又是不同的,這對整體居民消費會造成一定影響。”
屠光紹同時提出,要注意新的消費增長點。他表示,恩格爾系數說明,隨著經濟發展程度提升,基本消費在消費體系中的比例會越來越低,因此在需求側管理方面,“十四五”期間,需要更多地重視和促進消費升級,不斷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(包括教育、醫療、文化、信息消費等),并引導和推動新的消費增長點的擴張和普及。
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,我國將推出哪些新招實招來擴大內需、刺激消費,讓“十四五”期間的國內市場顯現蓬勃生機,值得矚目。
(本文來自澎湃新聞)